从改变人们日常交互方式,到革新专业领域的操作模式,AR技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南京国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敏锐捕捉行业需求,推出0.3英寸超高亮、低功耗全彩硅基OLED产品“GZ030PCC01”:产品分辨率1280×720,亮度超过10000 cd/m²,功耗约150mW。并同步推出一款0.3英寸小型阵列光波导模组,入眼亮度达到1000 cd/m²,可应用于各类AR眼镜终端。产品采用高效率叠层OLED器件结构,让OLED器件发光效率大幅提升;结合微透镜工艺精准引导光线,使得更多光线得以汇聚入眼。新型的电流型驱动电路架构,在0.30英寸屏幕上,实现了1280×720的高清分辨率,像素密度突破4800ppi。
5月8日,美国LED显示屏企业Nanolumens宣布,与友达光电子公司AUO Display Plus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合作将基于Nanolumens在创意LED显示屏设计与集成方面专业能力与AUO Display Plus在Micro LED和商用显示制造领域的技术能力,共同打造面向交通运输、企业办公、零售、公共艺术与文化机构等行业的定制化显示系统。AUO Display Plus方面表示,公司致力于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更智能、更沉浸式的视觉传播。此次合作将让双方加速推出新型显示技术解决方案,满足现代环境的多样化需求。
在AR眼镜等应用场景中,Micro LED技术备受期待,众多厂商正加快布局,推动技术逐步成熟。近期,TCL科技和利亚德相继发布了在Micro LED AR领域的最新进展。5月6日,TCL科技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表示,公司旗下芯颖显示已完成中试线建设,TCL华星在硅基Micro LED领域已具备单色显示技术能力,正在推进量产工作,同时加大对全彩技术的开发,与客户积极开展AR眼镜应用合作。
图片来源:千库网
5 月 8 日,联想在 2025 年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正式发布联想 Lecoo 斗战者 G1 拍摄类 AI 眼镜及联想 V1 AR 智能眼镜。联想 Lecoo 斗战者 G1 智能体 AI 眼镜主打的是拍摄及 AI 功能,采用了亿道信息旗下子公司亿境(EmdoorVR)的方案,搭载了高通骁龙 AR1 芯片平台及索尼 IMX681 图像传感器的 1200 万像素摄像头。产品支持 WIFI 6.0 和蓝牙 5.3,配备了 173mAh 的电池和 5 阵列麦克风。该产品采用了半框设计,现已开启预约,售价 1999 元。
近日,武汉光谷空轨高新大道站开启全国首个空轨 AR 沉浸式体验项目,将 AR 技术与空轨交通巧妙融合,为乘客精心勾勒出一幅虚实交融、如梦似幻的奇妙画卷。当乘客戴上 AR 眼镜后,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原本平淡无奇的车厢与站台,刹那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条充满未来科技感的长廊。只需轻轻抬起指尖触碰虚拟画面,一只只散发着柔和光芒的发光蝴蝶便仿佛被惊扰一般,从各个角落振翅飞起,它们在车厢内轻盈地翩翩起舞,那闪烁的微光,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根据知名社区情报人员Gabe Follower,由于美国关税政策影响,V社不得已稍微延后了Deckard头显的亮相时间,不过依然计划在年内发布。根据对SteamVR代码的挖掘,著名社区消息人士布拉德·林奇已经陆续发现了VR一体机Deckard的七个预生产模型:POC-A、POC-C、Mini-D、POC-E、POC-F、EV1和EV2。日前,林奇再次发推写道“+Deckard EV3”。尽管贴文没有补充说明,但这可能意味着他又在SteamVR代码中发现了EV3的存在,进一步表明Deckard或已接近于最终成型。另一名知名社区情报人员Gabe Follower回帖林奇称,由于美国关税政策影响,V社不得已稍微延后了Deckard头显的亮相时间,不过依然计划在年内发布。
预计今年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光材料使用量将比去年增加28%。据市场调查公司UBI Research于5月 8日发布的《2025年OLED发光材料报告》显示,去年OLED发光材料的使用量为129吨,较前一年(101吨)增长近30%。分析认为,这一增长是由于韩国和中国面板制造商的出货量增加所致。尤其是随着市场份额最大的三星显示器的刚性OLED出货量激增,材料使用量也随之增加。
日前,青岛万像 XR 沉浸探索中心启用,借助 XR 技术赋能传统文旅场景,为青岛文旅注入“科技+文化”新动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转型。以该中心的首发项目“临境・山海经”为例,该项目深度挖掘中国古代奇书《山海经》的丰富内涵,运用 VR 技术,搭配各类先进的体感装置,精心打造出一个 1:1 高精度定位的虚拟世界。当游客踏入这个虚拟世界,就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瞬间置身于古老而神秘的山海经异世界之中。此外,万像 XR 沉浸探索中心还积极探索前沿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之道,研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趣味十足的研学课程。